百科知識
您當前所在位置:首頁 > 養(yǎng)護材料工藝百科 > 百科知識 > 正文瀝青砼面層
瀝青砼面層
4.1 橫向裂縫
4.1.1 現象
裂縫與路中心線基本垂直,縫寬不一,縫長呈貫穿整個路幅或部分路幅現象。
4.1.2 原因分析
①施工縫未處理好,接縫不緊密,結合不良。
②瀝青未達到適合本地區(qū)氣候條件和使用要求的質量標準,瀝青面層溫度收縮或溫度疲勞應力大于瀝青混合料的抗拉強度。
③橋梁或地道箱涵兩側填土沉降。
④半剛性基層收縮裂縫反射至面層。
⑤施工程序不規(guī)范,地下管線設在三灰碎石基層,導致半剛性基層不連續(xù),即便使用水泥砼加固,但線性膨脹不一致。
⑥溫度應力作用。
4.1.3 預防措施
①合理組織施工,攤鋪作業(yè)連續(xù)進行,減少冷接縫。
②充分壓實橫向接縫。碾壓時,壓路機在已壓實的橫幅上,鋼輪伸入新鋪層15cm,每壓一遍向新鋪層移動15~20cm,直到壓路機全部在新鋪層上,再改為縱向碾壓。
③設計者應根據《瀝青路面施工及驗收規(guī)范》要求,按本地的氣候條件,合理確定瀝青類型。
④橋涵或地道箱涵兩側填土應分層充分壓實,軟土地基應進行加固處理。
⑤對基層要加強養(yǎng)護,避免在上基層進行各種管線的埋設。
⑥對已出現的裂縫應及時進行灌注封縫處理,防止雨水由裂縫滲透至路面結構層。
4.2 縱向裂縫
4.2.1 現象
裂縫走向基本與行車方向平行,裂縫長度和寬度不一。
4.2.2 原因分析
①前后攤鋪幅相接處的冷接縫未按規(guī)范要求認真處理,結合不緊密而脫開。
②縱向溝槽回填土壓實質量差,發(fā)生沉陷。
③拓寬路段的新老路面交界處沉降不一。
4.2.3 預防措施
①施工組織時應做好機械的準備工作,分幅攤鋪時,前后幅應緊湊,確保熱接縫。
②溝槽回填土應分層填筑、壓實(若采用撼砂回填,應采用中、粗砂,且應使用振搗棒撼實),密實度必須達到要求。
③拓寬路段的基層厚度和材料與老路一致,厚度略厚;路基、基層等應密實、穩(wěn)定,鋪筑瀝青混凝土面層前,老路兩側壁應涂刷粘層瀝青;瀝青混凝土面層應充分壓實。
4.3 車轍
4.3.1 現象
路面在車輛荷載的作用下,輪跡處下陷,輪跡兩側伴有隆起,形成縱向帶狀凹槽。尤其是在路口剎車頻率較高的路段較易出現。
4.3.2 原因分析
①瀝青混合料熱穩(wěn)定性不良,礦料級配不好,細集料偏多,集料未形成嵌鎖結構。瀝青用量偏高,瀝青針入度偏大或質量不好。
②瀝青混合料面層施工時未充分壓實,在車輛反復荷載作用下,輪跡處被進一步壓密而出現下陷。
③基層或下基層、路基軟弱,在行車荷載作用下,繼續(xù)壓密或產生剪切破壞。
4.3.3 預防措施
①粗集料應有較多的破碎裂面(應選用反擊破碎石),瀝青砼中的粗集料應形成良好的骨架作用,細集料充分填充空隙,瀝青混合料穩(wěn)定度及流值等技術指標必須滿足規(guī)范要求。
②城市主、次干路應進行車轍檢測,普通瀝青砼路面動穩(wěn)定度不小于800次/mm,改性瀝青砼路面動穩(wěn)定度不小于2400次/mm。
③設計者應根據本地施工時氣候條件確定合適標號的瀝青。
④施工時,必須按照技術規(guī)程的規(guī)定進行碾壓。各結構層的壓實度應符合設計或規(guī)范要求。
⑤隨機抽檢進入現場的瀝青混合料。
4.4 壅包
4.4.1 現象
沿行車方向或橫向出現局部隆起。壅包較易發(fā)生在車輛經常啟動、制動的地方,如車站、交叉路口等。
4.4.2 原因分析
①瀝青混合料的瀝青用量偏高、細料偏多,或在底層灑布的粘層油量過大。在夏季氣溫較高時,熱穩(wěn)定性不好,不足以抵抗行車引起的水平力。
②面層攤鋪時,底層未清掃或未噴灑透層油和粘層油,致使路面上下層粘結不好。瀝青混合料攤鋪不勻,局部細料集中。
③基層或下面層未經充分壓實,強度不足,發(fā)生變形位移。
④陡坡或平整度較差路段,面層瀝青混合料容易在行車作用下向低處積聚而形成壅包。
4.4.3 預防措施
①在瀝青混合料配合比設計時,要控制細集料的用量,細集料不可偏多,瀝青用量不可過多。
②在攤鋪瀝青混合料面層前,下層表面應清掃干凈,均勻灑布透層油和粘層油,確保上下層粘結牢固。
③各基層要充分壓實,確保密實度、強度和平整度。
④在主干道紅綠燈交叉口處考慮選用路面磚等新型材料,改善傳統(tǒng)面層結構。
4.5 路面瀝青砼松散掉渣
4.5.1 現象
路面施工完成后,局部未能碾壓密實,呈松散狀態(tài),開放交通后,有掉渣現象,嚴重時出現坑洞。
4.5.2 原因分析
①低溫季節(jié)施工,路面成型較慢或成型不好;材料運輸保溫不好,瀝青混合料低于攤鋪和碾壓溫度;找補過晚,找補的瀝青混合料粘結不牢,在行車作用下,嵌縫料脫落,輕則掉渣,重則松散脫落。
②瀝青混合料炒制過火,瀝青結合料失去粘結力。
③瀝青混合料的集料潮濕或含泥量大,使礦料與瀝青粘結不牢;冒雨攤鋪,瀝青粘結力下降造成松散。
④瀝青混合料油石比偏低、細料少;人工攤鋪摟平時粗料集中,表面不均勻,呈“睜眼”狀。
⑤在路面使用過程中,溶解性油類的泄漏、雨雪水滲入,降低了瀝青的粘結性能。
4.5.3 預防措施
①控制好每個施工環(huán)節(jié)(材料運至工地、攤鋪、碾壓、終碾)的溫度,并做好測溫記錄。
②瀝青混合料應做到快卸、快鋪、快碾壓。
③加強對來料的檢查工作,如發(fā)現有加溫過度材料或在雨天時,應禁止攤鋪。
④瀝青混合料生產企業(yè)應對集料等加強檢測。
4.6 路面接茬不平、松散、有輪跡
4.6.1 現象
①使用攤鋪機或人工攤鋪,兩幅之間縱向接茬不平,出現高差或在接茬處出現松散掉渣現象。
②兩次攤鋪的橫向接茬不平,有跳車現象。
③路面與邊石或其他構筑物接茬部位有輪跡現象。
4.6.2 原因分析
①縱向接茬不平。一是由于兩幅虛鋪厚度不一致,形成高差;二是兩幅之間每幅邊緣油層較虛,碾壓不實,出現松散、出溝等現象。
②接茬部位,壓路機未貼邊碾壓,虧油部位又未及時找補,造成邊緣部位不平、松散、掉渣或留下輪跡。
4.6.3 預防措施
①縱橫向接茬應保證使兩次攤鋪虛實厚度一致,碾壓一遍后若發(fā)現不平或有漲油、虧油現象,應立即補充、修正,冷接茬要刨立茬、刷邊油,使用電烙鐵(噴燈)將接茬燙平后再壓實。
②邊石根部和構筑物接茬部位,應采用小型壓路機(夯實機)責成有經驗的專人進行壓(夯)實。
③終碾后使用膠輪壓路機。